口译网

标题: 口译练习中的几个误区 [打印本页]

作者: Alicekingjs    时间: 2020-1-19 21:29
标题: 口译练习中的几个误区
版权声明:原创文章,请勿转载4 F- E8 d" \* l. f6 A
4 g$ C- q! L3 S9 F0 K# N) c
学生时代,身边总有几个学习非常认真,但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包括我自己也曾走过弯路。或许你也面临类似的困扰,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帮助。
5 y* s7 l3 u2 N+ g6 ]9 J9 [* W
5 }( v! P* ?: J( t) T" |! ]误区1:占有即拥有,看过/听过即等于入脑
, ?( [. v  R1 M9 [5 {: Y1 G' N  H6 u( p) H5 E
有些同学确实记忆力绝佳,很多材料看过或听过一遍就过目不忘,烂熟于心。但更多人达不到这种程度,因此只能采取下苦功夫、一遍又一遍练习的方式。如果只是买了书、下载了材料收藏起来,或者粗略看过或听过一遍,很难将材料的精华内化于心、为我所用。我在《如何高效利用双语材料做翻译训练》一文中提到我的老师曾推荐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拿到材料后第一遍做同传,第二遍做交传,第三遍对照文本做视译,最后一遍再拿出参考答案,记录参考答案中比较好的用法、自己没想到的词汇或句型以及反复出错或卡壳的地方,建立类似“错题本”的词汇表。这样一套程序下来,一篇材料即使达不到“滚瓜烂熟”也可以算相对熟悉了,比仅做一遍就看答案甚至不亲自实践就对照答案看更能达到锻炼和提高的目的。6 x1 {! O  j. ^8 S* @, c

$ p2 z( c( N0 s" O误区2:词汇、句型、语法决定了口译的质量
' C. c3 L7 T' i5 d6 a% O9 c. M: m! L. n4 S4 G
诚然,译员掌握的词汇、句型越丰富,语法越准确,越有助于提升翻译质量。但翻译的本质是传达信息,而不是文字的简单对应,如果抛开背景知识和上下文单纯咬文嚼字抠语法,岂不成了“谷歌在线翻译”?如果对比奥巴马和特朗普两任美国总统的讲话,就会发现特朗普的遣词用语明显比奥巴马简单通俗,但这并不影响他表达自己的意思。因此译员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对上下文、全篇章的把握,不能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误区。* J4 C3 W. o' }4 T, l6 b

1 i  {7 o0 C5 D' J误区3:语音语调不好的人当不了口译员) Q/ }$ a; K8 c; @- W3 w! p4 Q

1 d, z, h$ `! ^3 b说来惭愧,我的语音语调就是典型的“中式英语”,而且我身边很多一线口译员,哪怕有些人英语演讲或做交传听着发音还过得去,一旦做起同传来,立刻秒变“中式发音”,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活跃在市场上。既然很多英语演讲者都带着各种各样的口音,口译员在不影响交流的情况下稍微带点中式口音又能怎样?我的老师曾说过,语音语调不好听并不代表你这辈子就完了,你可以从其他方面加以弥补,比如增加阅读量、积累专业背景知识、打磨语言质量、加快双语转换速度等。
; x$ D( n/ ^4 C! Y# ]) ]' d# u
1 b5 Q* |/ Q( x+ `6 E误区4:一切材料皆可用来练习' ^2 R1 w# O& l$ c& J/ q" A6 i' \1 Z

0 C2 ~0 T& {1 g1 n不排除有些牛人天生就是双语转换器,看到什么材料都能自动切换成另一种语言,但对于初学者,选择练习材料还是非常重要的:选好了,事半功倍;选不好,信心大受打击,甚至容易产生放弃的念头。记得我刚上研二接触同传时,北外高翻的老师就建议我们不要选新闻英语和《经济学人》杂志上的文章当同传材料,因为前者语速快,每段新闻之间都是独立的,缺乏逻辑连贯性且对背景知识要求高;后者生词多、难度大、学术性强。初学者最好选择有权威译文或参考答案的致辞、发言稿,每篇练习的时间最好控制在5-8分钟,随着水平的提高可不断加长,但最好不超过30分钟。如果没有译文,最好也有源语文本可供查询、参考,否则会出现做完以后不知对错,在同一个地方反复跌倒的现象。/ v4 [+ I" e. M; U8 d- R$ z6 f2 I6 f
9 g+ S# G  W# ^9 W
误区5:朋辈练习和点评有助于互相提高: d  W' s. I" n* |) W7 \. a& E
* i) R$ p- _7 y" n4 q
好的搭档确实能让练习变得有趣,但朋辈点评最重要的一点是二者水平相当,如果一方能力水平明显高于另一方,则无从做起。最重要的,点评应该中肯、客观,不应“为挑错而挑错”或“鸡骨头里挑刺”。! Y3 m9 Q2 k: Z! p

/ E% Z8 P( D& [% o. i! w: n误区6:把高频词句或经典译法背诵下来是个好方法
, D% {) {8 h; y* I9 p  y9 ]) D/ O# @6 [4 f9 w) p- M  _
我初学口译时,老师确实要求我们背诵记忆一些经典词句和译法,这对我们今后从事翻译工作有很大帮助。但在背诵的同时,还要提醒大家注意2点:一是及时更新、与时俱进。特别是中国特色文化负载词,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后的跟之前的有很大变化,这从党的十九大文件、近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和两会答记者问可见一斑。如果抱残守缺,容易跟不上形势;二是万一记不起来固定译法,要勇于脱离语言外壳,用自己的方式把所表达的意思说出来。有些时候由于临场一些客观因素,再好的译员都有可能卡壳或出现“话到嘴边说不出”现象,这时候考虑到时间压力,就不能硬想硬译,而是要灵活应变,勇于“脱壳”。
+ H* ~' c3 S+ d9 o, ~. q
: [! o2 \; `  _  l" q* B误区7:没有老师教,学不好同传
& G0 R1 ?5 T+ t$ o2 A% K% L/ l. J; L$ I' [0 `8 J
记得我们研二刚接触同传时,曾满心欣喜地等着老师用传说中各种稀奇古怪的方式训练我们。谁知第一节课,老师直接把我们赶进同传箱开始放音视频。箱子里哀嚎一片,有同学抗议道:“您还没教我们,怎么就让我们做同传?”老师说:“学会游泳的真正方法就是下到池子里练,学会同传的真正方法就是自己亲自去做。你们要是对网上那些训练方式感兴趣可以私下去尝试,但在我的课上,你们每个人都要像真正的同传译员一样,把每次练习当成实战。”就这样,没有传说中的“影子练习”、“分脑练习”、“记忆练习”,我们就像不会游泳的人被直接扔进池子里扑腾,但居然也就这样学会了同传。因此,如果有老师手把手教,固然很好;如果没有老师教,市面上那么多教材、网上那么多教程,自己千方百计想办法克服困难,怎么也能学会。同传是三分教、七分练,没有老师教,不代表自己学不会。3 x* U# i/ j/ Q
7 N7 o) j7 V0 z. e
误区8:平时没空练,假期可以补
8 u7 i+ e1 t( D0 b) D" U1 @/ M& q4 H
就像运动,一周7天每天锻炼30分钟和一次锻炼210分钟肯定不能同日而语。口译的练习讲究长流水、不断线。如果没有整块时间,可以化整为零抓住零碎时间。哪怕每天就听译10分钟,坚持下去,也比一次练习2小时效果好。% Z$ X# Y* B' }1 l  B

" r1 j3 w1 q8 \2 Z& h! ~4 L农历庚子年马上就要到了,愿大家新年新气象,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欢迎光临 口译网 (http://www.kouyi.org/)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