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网
标题:
跨越奇点:人工智能取代人类译员需要克服哪些障碍?
[打印本页]
作者:
Alicekingjs
时间:
2018-4-15 22:46
标题:
跨越奇点:人工智能取代人类译员需要克服哪些障碍?
版权声明:原创文章,请勿转载
( L3 F" q2 h9 X0 ?. M
# W. s4 X& s7 i
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值得载入翻译领域的史册,因为人工智能(以下简称AI)同传首次在重要国际会议上亮相,开创了在大型国际论坛上使用非人类同传译员的先河,成为口译圈的热点。一时间,有人惊呼“同传译员即将失业”,有人对AI同传的翻译质量不屑一顾、纷纷吐槽,还有人撰文就AI时代人类译员能否与机器翻译共存发表观点。
. w5 \% k+ d0 \" O
+ C, m* Y" D2 h2 G6 R! h- z) ], Z
不管是否喜欢,AI来了,并且正越来越深地涉足翻译领域。本文作者认为,1-2年内AI暂时难以取代人类译员,但一旦跨越奇点,AI的能力可能超乎我们想象。本文将就AI同传需克服哪些障碍进行分析,指出人类译员的努力方向。
' Z; |5 N3 N# }4 r; O" i
& h1 w: D; I- N4 ?6 e& D
一、AI同传与人类同传相比需要克服哪些障碍:
- {) ^9 ]: Z0 C4 T1 e
: [1 T$ [+ i: d1 }
1. 由字对字直译到联系上下文,吃透隐含深义。
目前AI最被人诟病的一点就是字对字直译,有时译文语句不通、文理不对。笔译还好,因为可以把译文全篇扔进翻译器供其在语料库检索、查找,但口译特别是同传,发言人是一个意群一个意群说的,不能等到全文都出来再开始翻译,因此AI产出的译文更有可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甚至给人以“不知所云”的感觉。另外,还有一些隐含意、双关语或人类都耳熟能详的东西,AI却不一定明白。例如,某次我为一个研讨会做口译,其中一个嘉宾在发言中指出“农村留守人员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我们称其为‘993861部队’。”在场的中国人大多知道“99”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里指代老人;“38”是国际妇女节,指代妇女;“61”是国际儿童节,指代儿童。但外宾不知道这层含义,特别是不知道中国人敬老的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这时就需要翻译不仅处理译文,还要适当解释一下文化背景。而这种处理针对不同的翻译形式是有技巧的:如果是同传,基于时间限制可能直接省略“993861部队”,只翻译前半句“农村留守人员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如果是交传,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译员要解释这几个数字分别代表什么;如果是笔译,可能需要加注释并在注释里说明。目前AI很难做到这点。
+ H6 O( W# o- f$ a, x! w# z
7 a4 \+ g8 ?# A
2. 灵活使用同传技巧处理译语。
由于同传具有时间紧、不可知(特别是无稿与脱稿情况下)等特性,有时译员必须利用一些技巧处理译语,如顺句驱动、预测、转化、增补和省略等,特别是预测和转化,是为了兼顾时间与语句通顺的无奈之举。有时经验丰富的人类译员在常做的特定领域,听到上句基本就能猜出下句,而且用最自然、流畅、专业的方式表达出来。但AI能否做到这点目前还存在疑问。
# }0 [: C# q4 k/ r
9 p! i8 \9 \" Z
3. 需克服卡顿、断线、语音无法识别等技术障碍。
今年的博鳌论坛,AI同传因译文中出现“啊啊啊”,“for for for”及其他不知所云的符号广受人类译员诟病(如下图)。这些都是大部分人类译员不会出现的问题。更有甚者,如果会场万一停电或断线,AI同传就罢工了,而人类译员还可以利用交传或耳语的方式继续工作。
' [* z8 ]6 P3 K, y, O
. x6 e- B/ I- ]% I- u4 s
4. 做“跨文化交流”的使者。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深入,译员已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而是跨文化交流的使者。而“交流”不仅仅是语音和文字,有时更要看表情、动作、眼神、语调等。在面对面沟通时,人类比机器有着先天的优势。从某种角度看,AI面临的最大障碍是人类的不信任,毕竟有些场合,特别是外交外事场合,大家更愿意面对活生生的人,而非冷冰冰的机器。
8 S; D+ r- j. ?
5 L1 t' t" s8 m3 g* b- C; ^% [
二、在盘点了AI需要跨越的奇点后,人类译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2 }4 \2 c; X7 J {: } [; @
; ~- a1 p8 s. V8 z$ B
1. 提高质量,争做高水平译员。
无论是口译还是笔译,人类在速度上不可能超越AI,因此只能从质量上入手,争取向价值链上游转移。AI进入翻译领域,最先被淘汰的肯定是低端译员,如粗制滥造的笔译员、没多少经验和词汇量的新手陪同口译员、照本宣科又不能提供深度服务的涉外导游等。人类译员要想在翻译市场生存下去,必须力争做到每篇译文、每场会议都是精品,甚至成为AI的质量监测者。而这些,需要付出大量艰苦的科学训练与不断努力。记得我在高翻学院的老师曾说过“台上1分钟,台下十年功。8小时之内出不了专家,必须积攒至少300磁带小时的训练量才敢出去做会。”因此,优质的译员必须依靠科学、刻苦的训练才能打下牢固的基础。
; Y5 o. g) m6 s3 T7 q# y
3 m6 l' U2 h: j' P. [! ]' @# \
2. 精通语言和文化,做跨文化交流的使者。
在信息时代,AI也变得越来越智能,越来越善解人意。如果一个活生生的人不能提供有温度、有差别的服务,不能成为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使者,那与工具有何两样?工具是不断更新换代的,如果人类失去了人情味和同理心,甘当“语言的工具”却又竞争不过机器,不淘汰你淘汰谁?
" Z# J7 K( w5 _5 M
, V4 [! Y4 B J, s
3. 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让机器无法取代。
即使工厂流水线能大批量生产某些产品,但“工匠精神”依旧不过时。一些资深译员通过经验和知识的积累,早就成了某一领域的专家,即使将来转行不干翻译了,照样可以有所成就。因此,培养自己的专长,成为机器无法取代的人,是新时代译员必须努力的方向。
! T% w8 u7 r0 y: o9 D
/ c( S; ] O5 A9 G# K t& z
AI何时能够跨越奇点,取代人类?有人说短时间内不会,还有人预言出具体年份,比如2022年或2025年。但无论如何,AI进入某些领域并取代人类员工已成为必然规律,我们能做的就是正视现实、未雨绸缪、早日适应。
欢迎光临 口译网 (http://www.kouyi.org/)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