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声明:原创文章,请勿转载
/ | B& O9 {3 x, A4 ^4 W6 t# r) `
% P% K" e. u& b1 O0 e$ q记得写硕士论文时,我曾经特别想写《论同传的极限》(即如果不轮换,一个同传译员最多可坚持多久),但是指导老师以“没有研究价值,不好操作”为由给否定了,于是我只好换个研究方向。但是参加工作以后,发现确有一个同传译员做满一整天的情况。虽然这并不是常态,但是我觉得就像长跑运动员取得佳绩需要克服生理极限一样,同传译员在必要时也需要克服自己的生理极限,保证圆满完成任务。
! y c. v/ @% s* X9 I) A# @
+ k7 d5 F, ?+ `" F* ^9 r8 N# x一、什么情况下会出现一个同传译员翻译一整天的情况?9 L/ A& G2 `! M& d7 k
* M+ ~) a8 {% ?$ U, f+ K综合我自己和我身边译员的经历,需要同传译员克服自己极限的主要有三种情况:1.相关单位只请了一位同传译员。这多见于某些经费较为紧张或对外事活动有诸多限制的部门或单位,特别是涉及代表团去国外参加会议,而外国会务方不提供语言服务的情况。这种情况不仅局限于中国,有时我也亲眼看到一些邻国,如日本、韩国、越南等是由一位同传译员做满全场所有发言的翻译工作的。特别是之前曾看到日本同传译员是一位五十多岁的大妈,拿着便携式同传设备,一个人连续翻了三个多小时,也不能休息或轮换,确实感到有点心疼。2.两位同传中的一人因水平不济或临时怯场不能胜任工作,只能由另一人做满全场。曾经我就遇到过几次这样的情况:主办方临时找来的搭档由于从来没有接触过同传,也没经受过相关的训练,戴上耳机以后就懵圈了,到轮到她的时候一把摘下耳机夺门而逃,我只好一个人翻满全场,直到茶歇时间到。3.工作时间比预计时间长。这多见于新闻同传,比如预定翻译时间是30分钟,但由于突发情况或前方记者报道占用时间较长,一下增加到了一个多小时。
) X" R+ Y/ a2 @1 F r% v- u0 k- ]# U' T
二、同传的极限在哪里?6 M% y& d8 d) k# ]2 D5 s C! B6 [& l
( Z" _- ]! U9 E9 L0 k2 S0 s8 y
国际上通用的轮换时间是15到20分钟,最多不超过半小时。那么这个时间是怎么确定的呢?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明一下。' a, d- m5 h# c& d; ]) R
, A9 i$ O4 Y8 W# c0 ^9 z/ y
我曾做过的最艰难的一场会议是连续三个小时没有休息时间。在这三个小时里,我的状态是这样的:
# h3 h8 h* R6 |( W+ @/ S
1 f. @, {5 M: f- R H最开始的5分钟:寻找状态,可能一开始对发言人的语音、语调跟所讲述内容需要一个熟悉的过程,所以最开始的2到3分钟,可能只发挥出平时状态的50%。经过三分钟以后,状态有所回升,基本上能跟上发言人,准确率在70%到80%之间(根据发言人所讲述内容,如果是不太专业的欢迎致辞,准确率基本能达到80%以上)。
) }/ ~" @0 Y; p% S
, s/ H9 H/ }( o1 |3 {第5到15分钟:渐入佳境,基本上都能跟上发言人所讲述的内容,准确率缓慢上升。( M A# R7 }6 [5 ~
6 k* Z0 r+ \7 }* Y. J, b第15到20分钟:有些疲劳,准确率会有些下降,但基本还跟得上,心里默念,“如果有人能替换我一下就好了”。
7 L1 O& y* h9 T" H9 ?! q
: [( x6 W { t" w3 j! K1 K9 z* ^第20到30分钟:舌头有些打结,脑子里明明想的A,但是说出来却是B,有缺氧的感觉,渐渐的有些跟不上发言人的节奏,需要思考,所以EVS(即ear-voice span,即听到源语到说出译语的间隔时间)变长。' Q- v3 Y6 A8 D W
$ b! J8 I" d" w ?' R' L
第30到40分钟:我个人认为这段时间是最难熬的,就像长跑中身体的“极限点”,在这段时间里,我基本上做的是总结,即多听几句以后把这几句话的意思综合归纳起来说出来,而不是像之前那样基本上跟源语只隔3到5秒。2 L- g: l/ }, p3 G8 K7 d C2 Q* M
9 Z" L. [9 M, B
第40到50分钟:习惯了这个节奏以后,用的技巧渐渐地超越了语言本身,会综合采用归纳、增减、背景知识调动、转换等多种技巧。
* C0 ~7 z- ]: h* Y2 g) d) A% A9 a
第50到60分钟:虽然还可以继续采用技巧,并拉长EVS,但大脑毕竟已经非常疲劳了,准确率进一步下降,能控制在50%左右已经非常不易了。
( b/ S; |) Z# E8 f+ b D' `. r- d* O N3 ?: ?$ P/ v+ k( Q' m
超过一个小时:虽然还在不间断的说话,但总有那么一两个瞬间,连自己说的是什么都不太清楚了。感觉说话已经成了一个非常机械的动作。有时候话说出去后才觉得“呀,说错了”或者“该死,为什么不换种表达方式?”
8 [7 q: m8 H7 T7 X6 Q0 k: H( c
超过一个半小时:内心非常郁闷,一个劲念叨“怎么还不结束?”“快不行了,赶紧到茶歇时间吧!”6 v; z* |" P5 d/ F0 m
, z) X& v" _* m* [/ h' N1 I6 {3 f
超过两个小时:我已经尽力了……- t( S! @* p- \8 B$ m9 I' f
^4 v5 \: Z& x2 L+ V+ p$ S0 H3 h9 |, U当三个小时结束,我已经连推门出箱子的力气都没有了。在接下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脑子都是发木的,感觉不是在走路,而是在飘浮。说实话,一个人连做三个小时,对译员的身体和心理都是极大的伤害,至于翻译质量,我只能“尽力而为”了。
6 t$ M, l4 Z( h0 y& I
" H' w! l' n' u# i2 x: l) L三、如何应对同传的极限?
5 y8 Y& u: o U. B- x
6 a9 H+ F" d! m/ t* |长期要求一个同传译员做满半天或一天的会是小概率事件,不是工作中的常态。如果真的遇到了,我们也应该有合理的应对方式。
% ?" \$ T7 S% G+ N) @
5 m4 {) O$ Q( m+ O" K主观上:注重技巧的运用。因为同传的最佳工作时间是15-20分钟,在这段时间里,在高强度下人的精力最集中,体力也比较充沛,翻译质量可以得到保障。一旦超过了这个限制,时间越长,翻译质量也越难以保障。这个时候我们只能运用翻译技巧,拉长EVS,边听边提炼总结,抓住核心内容,大胆删减不必要的非核心语言,在最短的时间内提炼重点,保存体力,以应对“持久战”。
/ {5 \. g- K0 t e3 C( e+ F. i. M( @/ [, V4 _
注意体力的保存。在会议之前,译员应该能得到当天的日程。在休息时间到来之前,尽量根据剩余时间平均分配体力,避免“油尽灯枯”。3 g9 r8 Q4 Y) h; m0 [7 m9 Y/ g
0 |- Z8 k% J' M/ k. K3 e
客观上:注重客户教育。有些会议主办方出于省钱的考量,希望一个同传译员支撑一整天,这既是对译员身心的伤害,也难以保证会议质量。这是译员有义务告知会务主办方:同传都是由一组2到3名译员组成的,一个人做满全场既不现实,又难以保证翻译质量。如果主办方坚持,必须丑话说在前面。 |
|